古老良渚,正在焕发时代新活力!

来源:余杭发布 2017-12-14 08:21

手机看资讯

传送到手机分享给朋友随身阅读

关注微信看猛料

进入了12月的余杭良渚,喜事连连。

继工业设计界的“奥斯卡”——国际“金圆规”奖颁奖典礼在这里盛大举行之后,上周,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的院士专家们也齐聚一堂,在2017首届世界生命科技大会上碰撞学术火花。

而就在今天,包括世界考古界数十位国际考古大咖在内的专家学者们云集良渚,共同探讨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及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价值研讨结束后,“良渚古城发现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也正式举行。

主题: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

在今天以“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上,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柳河致辞,余杭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寿田介绍良渚遗址的保护情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海大学相关科研负责人相继介绍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考古情况、水利工程学术研究情况,国际考古学家结合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纷纷展开“水资源管理与古代文明”比较研究的学术研讨。

  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柳河致辞

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寿田介绍良渚遗址的保护情况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介绍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考古情况

世界权威考古学家、英国皇家勋爵、上议院议员、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科林•伦福儒教授认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璧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表现出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联合,是具有共同观念的文化联合体形成的标志,很大程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这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资料图)

研讨结束后,举行了“良渚古城发现十周年”新闻发布会,向媒体介绍良渚遗址保护情况和近年来良渚古城考古研究成果。


为啥聚焦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

它是迄今已知的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水利系统,也是中国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距今约5100-4850年,将中国大型水利遗迹的年代几乎提前了一倍

水利系统,在良渚古城北面,有秋坞、石坞、蜜蜂弄等10条堤坝,和长约5千米的塘山长堤,共同组成了一个具有高低两级水库的庞大水利系统。

昨天专家们一起去看的,是老虎岭这一段。如果没有现场专家介绍,眼前一片山坡早已看不出一丝堤坝的模样。

当年的良渚人,是怎么把水坝建起来的?建了多久? 

良渚人在建城的时候,为什么要同步造一个如此复杂庞大的水坝?

当年的良渚人,已具备全流域的水环境规划和改造能力,水利系统建得很聪明。他们发明了“草裹泥工艺”,先用淤泥堆筑,外裹黄土。这些土并非散土,而是用芦荻、茅草把泥土裹成长圆形,码成坝体。有些像现在抗洪抢险用的麻袋装土,抗拉力强,不易崩塌。

 

良渚古城当时就用这种草裹泥堆筑堤坝

水坝现在建都没那么容易,更别提几千年前了。那时候,没有工具更没有模型,连运输都不方便,按照推测,应该是工程现场分组劳动,一组人制作草裹泥,一组人负责传递,另一组人堆筑坝体。

这么劳师动众,还是要建,良渚人也是有考虑的。

简单来说,堤坝有长有短,有高有低,而且建造工艺不同。

要说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抗洪。 良渚人住的地方处在太湖平原,海拔只有2米多高,天目山又是浙江省的暴雨中心,每年季风季节很容易形成山洪,洪水一来,房子就容易淹掉。所以良渚人为了保护家园,最紧要的事情就是先建水坝,堵住洪水。除了抗洪,不下雨的日子,水坝也派得上用场。

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用来运输,方便日常出行。良渚时期,还没有轮式的交通工具,他们日常出门基本就是靠走,或者划船走水路。筑坝可以蓄水,而这个库容,可以形成连接多个山谷的水上交通网络。

就是因为有了发达水利系统,作为稻作农业的起源地,良渚文明在进入犁耕农业的同时,才使得农业有了更为迅速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手工业等诸多领域的进步。

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的确认,也证实了良渚古城有完整的都城结构——

占地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超大型城市系统,最外围是水利系统,接着先是一圈外郭城,包围着631万平方米的面积,再是一圈城墙,内部面积300万平方米,城墙的中心才是30万平方米的宫殿区,这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三重结构的起源。

焕发新活力的良渚让世人瞩目

今天,这些享誉国际的考古大咖,都在良渚找到了思维交互碰撞的平台。其实,不论今天的盛会,还是工业设计界的先锋新锐,抑或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医者,这一切都在昭示,良渚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断焕发出的新的活力与生机,将越来越让世人瞩目与期待。

其实,良渚创新的基因由来已久。

一派田园牧歌的良渚古城遗址里,高高凸起的土台残垣,已不见那个远古王朝的巍峨琼楼,只能侧耳在风中捕捉是否还有先人劳动时的号子声声。尽管5000多年如流水汨汨而去,那些珍贵的历史遗存和陶土玉琮都被尘土掩埋,时光却磨不去刻在先人骨血里的外拓创新,如春风化雨,如甘霖润土,并且随着王国版图的扩张,将良渚的印记深深嵌入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如今,在如玉锥撒落的良渚博物院旁,有“梦栖小镇”乘势崛起,除了文化生态旅游,与玉文化、与创意产业、与工业设计相关的产业正在集聚,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设计新锐往来交织的身影里,我们看到了悠长的良渚文脉,正悄然复苏、脉动。

 金圆规奖颁奖典礼

当然,未来创新的步伐也不会停步。

近段时间以来,设计、创意、智能成为了良渚区块的高频词,以梦栖小镇为引擎,以“设计+”为理念,以浙大等高校为依托,这里正如设计界的一盏“明灯”,吸引着相关产业不断集聚,未来的趋势和轮廓也随之逐渐明晰。金圆规奖六十多年来首次走进中国,就在这里落户,融汇了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交叉学科的首届世界生命科技大会,也在这里启航,不会只是简单的巧合而已。

而更不容忽视的是,除了给业界人士搭建交流平台,余杭更通过这些盛会采撷了颇为可观的“宝藏”:中意设计精英论坛,来自中意两国的精英设计师带来的灵感交锋,对余杭本土设计领域而言,无疑是对接国际视野的莫大助推。良渚国际生命科技小镇问世当天,余杭一次性聘请了桑国卫、巴德年等15位院士,成立健康余杭智库,院士专家们所能提供的国内外先进理念和经验,将给健康余杭如何指点迷津,又将为坐拥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未来科技城健康谷这东、西两大产业平台的余杭健康产业,带来什么量级的势能,这些都给人们留下了相当大的想象空间。

新时代健康余杭智库专家聘任

 “良渚文化睡千年,一朝惊醒震人寰”。在这方土地上,我们不仅仅是看到了古老的良渚文明正拨开历史的烟云,为今人讲述一段穿越五千年的文明史话,更有步履轻盈、活力无限的当代余杭人,自如游走于山水城池之间。正如“让良渚再活五千年”那一声古老的喟叹,新时代的清音,正在这片时空里回响。

而对整个余杭而言,12月的良渚,也只是这个新时代奔跑者的剪影之一,余杭人一直在古老文明积淀之上不断开拓勠力创新,当下,这个跑者正在世人眼前展示出最自在舒展的姿态。返回杭州365淘房>>

  • 独家团购
  • 订阅楼盘优惠

365推荐

换一换

热门专题

进入专题频道
  • 11月杭州100盘成交价曝光

  • 12月杭州有8宗地出让

  • 11月杭州新房成交10568套

  • 2017年新版杭州楼盘图免费送

热门楼盘

365直播

更多

蜀山宅地楼面起价11800元/㎡

12月7日10:00

据国土资源局官网显示,12月7日杭州萧山区出让1宗宅地,位于...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