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70年丨杭州公交支付方式的变化,藏着你不知道的故事

来源:杭州交通 2019-10-03 00:23

手机看资讯

关注微信看猛料

公共交通是最贴近群众的民生工程,也是同城化发展程度的最直接体现。近年来,杭州公交不断发展,为市民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同时,在支付方式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回首上世纪20年代,杭州开通第一条湖滨—灵隐的公交线,随着公交车的出现,售票员作为公交营运的一部分,便成为了公交历史最初的见证者。

当时,杭州公共交通行业经营者有三家:省公路联营运输处、杭州市公共汽车公司、商办永华汽车公司。20岁的袁显明和18岁的黎鸿藻两个人在杭州这座城市,开始了新工作——到浙江省公路联营运输处当一名公交车售票员。袁显明和黎鸿藻经营的是拱宸桥至湖滨、湖滨至留下的两条线路。

“当时用一种绿色铁皮车,听说是抗战后美国的援助物资,因为长得四四方方,大家管它叫‘棺材车’,天气一热,车里滚烫滚烫的。一开始车上是没有座位的,后来慢慢设一种长条座位。上班的时候,我要不停地从车头走到车尾,有时候人多,挤得满头大汗。”

黎鸿藻回忆说,以前收票工作比较复杂,上车不是统一收费的,而是根据乘客上站和下站的地点,分乘车路段长短收取不同的费用。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杭州乃至全国都没有自己生产的汽车。战后留存的洋车是公交车的主要来源。“美国的道奇、福特、雪佛兰……”在黎鸿藻的脑海里,这些车型他都记忆犹新。

新中国成立后,坐车的人越来越多。“当时车票也就几分钱,相当于买一根油条。两个老人掰着手指头回忆说,去灵隐的车一到香汛期就非常挤;拱宸桥有纱厂,上车的工人多;开往留下的车上挑担子的人特别多,卖鱼、卖茶叶、卖笋干……

在公交行业发生变化的同时,袁显明和黎鸿藻也迎来了新生活。1949年9月,两人入团,几年后入党。两位老售票员感慨万千:“如今,杭州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有上千辆的公交车,四通八达。事实证明,当初的路走对了,门进对了。”

——内容来源:杭州日报2009年5月15日

《60年前 我们的公交车售票员生涯》

原文有删减

老售票员口述的职业生涯里,在拥挤的车厢里售票是一件苦差事,但也有人把这份工作做得勤勤恳恳,铸成了一张城市名片。

(早期公交售票员)

翻开一本上世纪90年代、纸张有些泛黄的公交集团内刊,有这么一段很有年代感的文字。它所描绘的是那个时期,7路公交线上的五名乘务员——贾文花、黄玲莉、胡文娟、沈利军、李魏的事迹,五位乘务员被亲切地称为“五朵金花”。

(“五朵金花”合影)

彼时,她们才20岁出头,正值青春年华。姑娘们穿着工装,浅笑嫣然,站在7路公交车里,撕票、收钱、报站、提醒乘客上下车,为游客讲解西湖景区的历史故事。

(认真工作中的贾文花)

早期的杭州公交没有语音报站,没有投币箱更没有刷码支付,售票员承担着较为繁重的营运任务,在这里我们收集到了不少老相片,是数十年前售票员们天天与之打交道的公交“老物件”!

在IC卡、市民卡诞生之前,坐公交需要把零钱交给售票员换取车票,或者出示月票给乘务员获取乘车资格。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公交月票)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公交月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通行的公交月票,分为市区线、市郊线,适用范围各有不同,也分普通月票和学生票等形式。月票票面不仅需要填写姓名地址,学生票票面还会贴上使用人的相片,可以说这样的月票仪式感满满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旧车票)

如果你选择不使用月票,向售票员缴款后会获得一张车票,是不是很面熟呢,相信很多小伙伴们在整理旧衣裳的时候都翻出过类似的遗落在口袋里的旧车票。上世纪六十年代论分计算的车费有没有勾起你曾经的回忆呢。

(上世纪七十年代公交月票)

(上世纪八十年代公交月票)

七、八十年代的公交月票依然是主流的乘坐公交支付方式,公交月票在杭州这座城市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终于也将迎来新的挑战,但是并不意味着公交月卡即将淡出历史舞台。

(上世纪九十年代公交月票)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生产工艺的精进,大众使用的月票也显然“精致”了不少,票面开始塑封,不过整体形势依然带有浓重的年代感。在跨入新世纪的节点上,杭州公交对乘车支付方式进行了创新优化,供乘客选择的支付方式也越来越多,一系列惠民便民的支付方式收到了市民的欢迎。

返回杭州365淘房>>

  • 独家团购
  • 订阅楼盘优惠

365推荐

换一换

热门专题

进入专题频道
  • 8月商品房成交

  • 9月土拍预告

  • 金九银十开盘

  • 2019年400楼盘热度分析报告

热门楼盘

365直播

更多

8.5 富阳土地出让

8月5日 10:00

8月5日,富阳银湖板块出让一宗大体量商住地,这宗地是继杭州主...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