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资讯
关注微信看猛料
对于大多数杭州市民来说,“地震”似乎离大家的生活很远。但无论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还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惨重的人员伤亡都让国人在伤痛之余,也对地震更多了一份警惕。
近日,《杭州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2011—2020)》在杭州市规划局官网上进行了公示,该规划将预防破坏性地震对杭州市的潜在威胁,统筹协调和指导杭州市的抗震防灾工作。
地震不多仍需警惕
历史上,杭州地震不算多。杭师大历史系教授、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正秋先生,在其《杭州古代地震史述》一文中指出,杭州最早的地震记录,大约发生在西晋:“杭州临平山,晋武帝时(281-289年)岸坠。”南宋《淳祐临安志》也记载“吴郡临平山岸崩”。
而杭州历史上烈度最高的地震,则发生在吴越国宝正四年(929年),有四本史籍都记载了这次地震造成的损害,《吴越备史》和《十国春秋》称“居人有坏庐舍”,《钱氏家乘》则说“居民庐舍倾圮”,《诚应武肃王集》说得最严重:“庐舍倾圮甚多”,后两本典籍中,还有赈灾的记载。
不过,地震离杭州人并没有史料上这么远,离浙江不远的江苏溧阳就曾在1974年和1979年先后发生5.5级和6级地震,后一次地震当时造成了40余人遇难。
老旧建筑进行加固
本次规划的主要范围为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江干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并统筹考虑富阳区。
按照规划制定的目标,在遭遇罕遇级地震的时候,杭州新建的工程基本不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破坏;要害系统、生命线工程不遭受严重破坏;重要建筑及大型公共设施和学校等人员密集建筑基本不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破坏,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城市功能基本不瘫痪,避震疏散场所基本安全。
根据这一目标,规划对杭州市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了规定,考虑到各区距离周边地震带的距离,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以及余杭区的大部分地区的建筑设防烈度为7度,滨江区、萧山区、富阳区以及余杭区的部分地区的设防烈度为6度。
“对于杭州的新建建筑来说,在抗震方面基本上没有太大问题,主要是一些老旧的建筑需要进行加固改造。”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高建国告诉记者,该规划提出,将逐步安排对市区不符合限行抗震标准的建筑进行拆改或者抗震加固,优先安排的是上世纪80年代前建造的未进行抗震设防的房屋。其中主城区有34片,总建筑面积约为33.08万平方米。
“这34片基本上都是老城区,各区都有,上城区的南宋皇城遗址保护区周边相对集中一些。对于这些老房子,我们考虑采取以‘整体支撑’的方式进行加固。”高建国说。
要保障抗震生命线
一旦发生严重地震,保持铁路、公路等生命线的畅通是挽救生命,减小灾害损失的重要环节。因而该规划对交通系统的抗震等级也有要求,并划分为了3个等级。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包括线路上桥梁,下同)为一级防灾道路,抗震设防标准为8度;与省内其他县、市相连的道路为二级防灾干道,抗震设防标准为7度;区域内的重要道路为三级防灾干道,抗震设防标准应不低于7度。
此外,杭州还将建设沿绕城高速的高速生态廊道和沿余杭塘河的生态景观廊道,从高速和水运两个方面,打造杭州抗震救灾的“两廊”。
在避震疏散场所方面,杭州规划有241处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其中5个市级,55个区级以及181个街道级。5个市级固定避震疏散场所分别是波浪文化城——市民公园、黄龙体育中心、城北体育公园、市奥体中心、大江东新城中心,有效建筑面积合计90.62万平方米。返回杭州365淘房>>